【发稿时间 :2012-05-04 09:48 阅读次数:】
对于部分学生而言,如果学校按照政策施行,“五四青年节”的意义就是给他们多休了半天假。在这半天里,他们逃离了紧张的课程,可以好好睡个午觉甚至安心地打会儿游戏。(据人民网江苏视窗报道)
青年节假期成为如今一些学生逃避紧张课程的“半日闲”,听起来总感觉变了味儿。虽说这假期的初衷本就是让广大青年“感受到社会关爱”,但是关爱明显停留在了“身体”而疏忽了“精神”。
近些年的“五四”,各地举办的活动各式各样:开大会、作报告、搞演讲、做展示,但是是否能将“五四精神”传递出怎样的效果就很难说了。活动的组织者扪心自问,这诸多活动有多少是站在青年受教的角度来举办?恐怕各相关单位大多是为了配合节日气氛,搞出一些“应有”的活动好给上头交差。考虑的是活动的“有没有”、“光鲜不光鲜”,而不是怎样最大效果地传递精神意义。殊不知,这些浮于形式的活动只是不断刺激了青年们对于节日口号的记忆,而与精神内核“貌合神离”。
“五四精神”的核心内容是“爱国、进步、民主、科学”,其新时代意义是激发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担当,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,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。在节日当天举办一些活动进行纪念和宣传的确很有必要,但仅仅将注意力放在这一天、这些形式上还远远不够。任何精神的传递都必须融合在日常的教育和反思之中。
当今的青年离那个时代已经比较久远,加上社会大环境,他们很难与1919年的那群青年产生共鸣。所以,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习以及反思,我们才能体会那些青年在动乱中的忧国意识,才能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。然而遗憾的是,我们的教育却流于形式。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为了应付考试,分数高高在上,思考却停滞不前。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,却不知道与现实联系起来。从这点来看,与其花大力气搞各种活动,不如多花点心思考虑下如何更有效地教育。
当然,“五四精神”的流失还与整个社会的取向有关。当今各层面的经济和利益冲动,使得整个社会趋于功利化。消费符号、快餐旨趣,人们在追逐利益的快感中,逐渐丧失了对于精神的深思和体悟,只看眼前,不思身后。换言之,如今的青年都疲于“为稻粱谋”,哪还有什么心思去体悟精神;即使有的体悟了精神的涵义,也会被计量化的社会解构为“不值钱”而抛弃。所以,要让人们重拾“精神”,还需要有充分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资源作为保障。
综上所述,比起在5月4日这天大搞宣传教育活动,我们似乎更应该在平时多做一些事情。一种精神如果仅仅在某一天予以形式化的纪念,那它必然会沦为一个只供记忆的符号。只有将它融汇在我们日常的教育理念、社会反思之中,才能让“五四精神”真正地成为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。届时,即使5月4日不是法定节日,“五四精神”也会生生不息。